中新網首頁 安徽 北京 重慶 福建 甘肅 貴州 廣東 廣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吉林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團 云南 浙江

中國新聞網河南新聞

搜 索
投稿郵箱:zxwhnxw@163.com
新聞熱線:0371-65700861

首頁 > 今日要聞 > 正文 >

東西問 | 張新斌:東西方姓氏文化中都講“根”,有何異同?

  • 2021年11月14日 10:42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李新賀

  (東西問)張新斌:東西方姓氏文化中都講“根”,有何異同?

  中新社鄭州11月13日電 題:東西方姓氏文化中都講“根”,有何異同?

  ——專訪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張新斌

  作者 趙暉 楊大勇

  中華姓氏文化以血緣這種特殊形式記錄中華民族的形成歷程,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代表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至今仍在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全球華人歸屬感和認同感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張新斌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就如何解讀中華姓氏文化、如何發(fā)揮姓氏文化在海內外交流中獨特的紐帶優(yōu)勢、東西方姓氏文化異同等發(fā)表見解。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外界感知中華文化的首要一環(huán),姓氏文化在其中處于何種地位?如何認識中華姓氏文化?

  張新斌:中華姓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基礎,中國人的家族基因就是姓氏。中國早期王朝、族群的演變都與姓氏連在一起。炎帝到黃帝時期,形成了姓氏的主脈源頭。后歷經夏、商、周三個朝代,姓氏不斷繁衍,逐步建立起中國特有的姓氏文化主體架構。

  此外,中華姓氏文化是海外華僑華人凝聚發(fā)展的重要載體。在海外,華人社團包括家鄉(xiāng)社團、行業(yè)社團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姓氏社團,即所謂鄉(xiāng)親、行親與宗親,以此團結凝聚,共同發(fā)展。

 蘭州藝人木板雕刻“百家姓”探姓氏起源。楊娜 攝
蘭州藝人木板雕刻“百家姓”探姓氏起源。楊娜 攝

  研究中華姓氏文化的意義,在于運用好姓氏文化的正能量,梳理出中華文化主要基因,傳承歷史優(yōu)秀傳統(tǒng),服務社會經濟發(fā)展。

  中華姓氏文化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再到部落聯(lián)盟,早期的姓氏發(fā)展,基本反映了人類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中華民族是如何形成的?通過姓氏來源可作解讀。研究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史,可以通過對姓氏的研究,找到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的例證。從某種意義上說,中華民族是一個大“聯(lián)合體”,姓氏是實現聯(lián)合的紐帶。

  從文化上講,姓氏文化體現了認祖歸宗和棄惡揚善的重要理念。認祖歸宗體現文化的凝聚力,棄惡揚善則包含正確的價值觀,蘊含中華民族追求正義、坦蕩善良、向心凝聚的優(yōu)秀基因。在姓氏家譜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家族里的正面人物,后輩代代以此為榮,并凝聚了大量的姓氏后裔;負面人物則被家族唾棄,甚至因此成為某些姓氏消亡的重要原因。這種文化現象表明,中國人骨子里有追求清正的文化理念。姓氏文化講根求仁,圍繞這些優(yōu)秀基因,個體找到與家族最大的認同,從而融合在一起。中華民族能夠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彰顯的也包括姓氏文化的凝聚力。

  姓氏文化對經濟社會發(fā)展有很大助益。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波浪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海外華僑華人到中國大陸尋根問祖基礎上的投資發(fā)展。海外華僑華人到東南沿海地區(qū)尋根,又到中原腹地尋根,他們帶著感情、理念、資金,投資家鄉(xiāng),幫扶祖地,成為改革開放的重要力量,對區(qū)域經濟發(fā)展起到重要作用,是中國認識世界的重要窗口。

  中新社記者:鑒于中華姓氏文化的獨特性,在與其他文明交流過程中,應該如何對外解釋?東西方姓氏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張新斌:中華姓氏文化以中國農耕社會特定歷史條件為基礎,形成了中華文化特有的文化現象、文化信仰、文化紐帶、文化路徑,與西方文化有所差別。“姓氏”最大限度地體現了東西方文化差異:東方人注重家族,西方人關注個體。

  包括中國、朝鮮、韓國、日本及東南亞國家在內的東亞圈,是東方文化的代表。東方文化中,姓在前、名在后,“姓”代表家族,“名”代表個體,個體是家族一份子,與家族共榮辱、共興衰。這與西方文化中名在前、姓在后,崇尚個體與自由的文化傳統(tǒng)有較大區(qū)別。

 資料圖:2020年,正值姜太公誕辰3159周年,來自中國各地的姜太公后裔宗親代表齊聚齊國故都山東淄博祭奠先祖!≮w曉 攝
資料圖:2020年,正值姜太公誕辰3159周年,來自中國各地的姜太公后裔宗親代表齊聚齊國故都山東淄博祭奠先祖!≮w曉 攝

  中國人的家國同構現象,是以集體和國家的目標作為最高追求。中國人做事強調團隊精神,抱團取暖,“眾人拾柴火焰高”。中國人遵循“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祖訓,十分注重家族文化的傳承。

  從家族概念演變?yōu)橐粋家族文化符號,中華姓氏文化作為一種精神象征和歷史標志,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形式。

  中新社記者:盡管東西方文化不同,但都有“根”的概念。東西方對“根”的理解和認識有什么異同?

  張新斌:東西方文化雖有差異,但每個人都會面臨同樣的哲學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這與特定的姓氏文化無關。只要是人,都會面臨這一問題。

  近幾十年世界范圍內的尋根活動,最早的起點,是從美國黑人作家亞歷克斯·哈利1976年寫的長篇小說《根》的傳播開始。雖然哈利講的是家族的尋根,非姓氏的尋根,但卻喚醒了海外華僑華人的尋根意識。

  海外華僑華人通常有兩個相互聯(lián)絡的平臺,一是同鄉(xiāng)會,另一個就是姓氏文化(宗親會)。這兩個平臺將華僑華人聚在一起,在當地扎根發(fā)展,繁衍生息。但不管人在哪里,他們的“宗根”都在祖(籍)國,這是任何時候都改變不了的。

  落葉歸根,豐城劍回。不少在異國他鄉(xiāng)漂泊半生的老華僑,臨終前叮囑兒女將其骨灰安放在祖根地。對海內外華夏兒女來說,“根”是一種精神符號,感召他們心向“老家”,情系“根脈”。

  中新社記者:中華姓氏文化如何在海內外交流中發(fā)揮作用?

  張新斌:在海內外交流中,姓氏文化可以發(fā)揮獨特的“紐帶”作用,提升對海外華僑華人的感召力,進而帶動其周邊人士積極參與到和中國的友好交往中。

  以河南為例,至少可以從五個方面發(fā)力:一是中華人文始祖文化,即以炎黃二帝為代表的中華人文始祖文化,尤其是“五帝”之首的黃帝文化有強大感召力,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已成為海外華僑華人尋根的重要平臺。二是以姓氏祖根地為代表的姓氏尋根,在以人口數量排序的100大姓中,有78個姓氏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頭在河南。三是姓氏郡望地尋根,通過中華姓氏文化中特有的郡望和堂號,如“弘農楊氏”“潁川陳氏”“河南丘氏”“汲郡孫氏”“陳留謝氏”等,加大對海外華僑華人的親和力。四是以“光州固始”為代表的閩臺祖地,以及以洛陽為代表的“根在河洛”的客家尋根。五是名人尋根資源,河南的名人資源豐富,特別是古代圣賢群體,以名人資源為吸引力,可以強化海外華僑華人之間的心靈溝通與聯(lián)系,同時促進海內外交流。

  此外,充分開展“尋根夏令營”等活動,吸引了更多華裔青少年到中國來,了解中國和感悟中國,同時將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中國的發(fā)展變化傳遞出去。

  資料圖:山西洪洞大槐樹舉辦寒衣節(jié)祭祖大典。600多年來,回大槐樹下尋根拜祖的移民后裔絡繹不絕!『槎创蠡睒渚皡^(qū)供圖
資料圖:山西洪洞大槐樹舉辦寒衣節(jié)祭祖大典。600多年來,回大槐樹下尋根拜祖的移民后裔絡繹不絕!『槎创蠡睒渚皡^(qū)供圖

  中新社記者:歷經幾千年演變,新時期應如何理解中華姓氏文化?

  張新斌:中華姓氏經過數千年發(fā)展演變,狹隘的族姓概念逐漸淡化,文化的紐帶意義和象征意義得到強化。以家譜為例,在古代,外人不能介入家譜編修,且由宗長掌管秘不示人;在現代,可以請專家介入編修家譜,家族成員也可以人人參與,形成了特有的家族文化現象。

  家譜是家族文化乃至姓氏文化的載體。通過修家譜對姓氏進行梳理,搞清脈絡世系,傳承良好家風。姓氏文化又是中華文化的根基。姓氏文化充分發(fā)揮了家風、家訓的正能量,對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文化認同感、樹立正確人生觀等起到積極作用。至此,姓氏文化的內涵也更豐富和有價值了。

  近幾年,姓氏尋根的目的也發(fā)生很大變化,從最初為尋找祖先而尋根,到如今為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而尋根,姓氏文化凝聚了全球華人最大共識,也可為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和祖國完全統(tǒng)一起到獨特作用。(完)

  受訪者簡介:

 張新斌。中新社記者 李超慶 攝
張新斌。中新社記者 李超慶 攝

  張新斌,男,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二級研究員。兼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南省姓氏祖地與名人里籍研究認定中心執(zhí)行主任。主持國家與省社科基金10余項,研究領域為黃河變遷與黃河文化、先秦歷史與考古、姓氏文化與河洛文化等。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